【活动简介】为了创建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搭建优秀研究生学术成果展示平台,让广大研究生切实感受到“榜样在身边”,达到“以评促优、以优建风、以风带学”的目的。新葡萄官网研究生办公室拟开展研究生新秀人物“一月一榜样”系列活动,活动期间榜样人物将会于每月月初在学院官方网站及微信平台进行宣传展示,展示结果经过线下网络投票和专家集中评审形式最终产生本年度经管研究生“学术之星”,并颁发荣誉证书。如果你认为自己足够优秀,请将自己的基本信息、学术成果、经验分享、风采展示等发送到jgxy0151141@163.com,也许你就是我们的下一期封面人物!
【基本信息】
赵越云,男,1988年,汉族,山西吕梁人,新葡萄8883官网AMG农村与与发展2014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樊志民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农业史。
【教育背景】
2007.09~2011.06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 获文学学士学位
学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日本早期文明史
2011.09~2014.06 新葡萄8883官网AMG·人文学院·专门史专业 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唐虞早夏时期晋南农业文化研究》
2014.09~2018.06 新葡萄8883官网AMG·新葡萄8883官网AMG·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 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原始农业与中华早期文明研究》
【科研经历】
本科期间,开始关注日本早期文明史。硕士阶段,在对比中国早期文明与日本早期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并开始与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农业史相互结合。进入博士阶段以来,积极配合、参与导师在研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农业文明通史”,较早确立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在将近十年的求学生涯中,逐步形成了探索人类文明如何出现、何以中国的问题意识,自始至终围绕同一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近年来,认真对待博士期间开设的专业课程,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与导师保持紧密交流互动,对农史学术团队在导师主持下每周举办的1~2次“农业文明学术讲谈会”无一缺席;此外,合理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举办的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暑期学校,以扩充知识广度,提升理论素养;作为分论坛报告人有选择性地参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的“首届博士生论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新史料与新史学——第二届珞珈史学博士论坛”、《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史学功能与历史书写——第三届青年史学家论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的“碎与通: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与整体史——第四届华大研究生史学论坛”等学术会议。截至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5篇。
【学术成果】
赵越云、樊志民:粟·黍·猪:论原始旱作农业类型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农史,2016(6):29~43(CSSCI来源期刊)
赵越云、樊志民:中国前农业时期古人类的文明化进程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2):58~62(CSSCI来源期刊)
赵越云、樊志民:农牧关系: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中国”边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39~147;159(CSSCI来源期刊)
赵越云、樊志民: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0~140(CSSCI来源期刊),《史学月刊》编辑部主办《历史与社会(文摘)》2016年第3期转载
赵越云、樊志民:稻旱关系: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华夏”意识[J]。新葡萄8883官网AMG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9~148(CSSCI来源期刊)
赵越云、郭风平: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构建:两宋农贷体系的历史学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2013(9):122~128(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赵越云、郭风平:唐虞早夏时期晋西南饮食文化及其变迁[J]。运城学院学报,2013(6):26~29(普通学术期刊)
赵越云、郭风平、李文丽: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农业移民对日本列岛的影响[J]。农业考古,2013(4):272~276(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获奖情况】
2016.12 获新葡萄8883官网AMG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后期资助
2016.06 参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获三等奖
2014.10 参加中共陕西省委高等教育工作委员会、陕西省高等教育局、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陕西省首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获二等奖
2013.12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3.08 参加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历史研究——全国高校研究生暑期学校优秀论文评比”,获二等奖
【经验分享】
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当以问题始,学科和方法则是视角与途径。在人类知识整体被专业化趋势割裂,呈现出碎片化的当下,以问题为导向,博采众长显得尤为重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视角与途径解决问题,方能做出大学问。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研究,遵循“堆沙理论”,每一次的“更上一层楼”,都必然建立在拓宽学科视野,丰富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自身成长的必要前提。师生有如父子,学缘当比血缘,与导师保持紧密联系,常闻“过庭语”,方能茁壮成长。研究选题应当契合导师擅长的领域,围绕导师正在研究的学术问题予以确定,才能更为有效地将导师的长期学术积累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源泉。但同时也要理性区分导师在研课题与自己学位论文之间的关系。如果无法做到导师的是导师的、自己的是自己的,就很容易将师生关系蜕变为雇佣关系,既无法奢谈学术传承,更无法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学术。
笃定自己的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向未来的学术生涯。冷也好、热也罢,与问题相伴,以问题为导向,从一而终。